国家青年千人潘曹峰/彭争春研究组联合招聘博士后(本招聘长期有效)
现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所潘曹峰研究员与深圳大学彭争春研究员将在压电电子学器件、基于二维材料、复合纳米材料、及生物弹性体的可拉伸电子及光电子器件、机器人电子皮肤、人体机械能采集器件、信号存储及处理器件、生物分子器件等领域开展合作,拟依托深圳大学可拉伸电子及纳米传感器研究中心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3-4名。
岗位职责:
开展柔性电子、纳米材料光学与光电子学、纳米线激光、二维纳米材料的光电性质、光传导/探测/调制器件相关工作。
应聘条件:
1. 具有或即将获得电子、应用物理、力学、材料、合成化学等专业博士学位;
2. 具有纳米材料、微电子、光电子、MEMS传感器及嵌入式系统等相关方向的研究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与良好的科技英文读写能力,以第一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过高水平SCI研究论文者优先;
4. 年龄35周岁以下,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
博士后聘期待遇(年收入超过40万元/年):
1. 深圳大学博士后津贴8.4万元/年;
2. 深圳市政府每年发放12万元的博士后津贴(免税);
3. 广东省政府每年发放15万元的生活补贴;
4. 课题组视工作业绩给予科研津贴(不少于2500元/月)和论文奖励;
5. 深圳大学按讲师标准提供住房补贴(2240元/月)或安排周转房和社会保险金;每月200元误餐补贴,每年发放10个月;
6. 优秀博士后入站可享受2000元/月的额外奖励(共发放两年);
7. 博士后在站期间完成基础科研量以外部分给予相应的奖励;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者,按每项1万元进行奖励。
8. 博士后人员进站,可自愿选择落户深圳市。选择落户深圳市的,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办理随迁入户。博士后子女入托、入学等按深圳市相关条例执行。博士后出站留(来)深工作可申请30万元科研资助;若符合深圳市后备级人才条件(获国家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或留(来)深工作满3年等条件之一)或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C类条件(国(境)外从事博后科研工作2年以上的留学回国博士后),可申请市财政给予的160万元奖励。
应聘程序: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代表性论文等相关附件发给潘曹峰老师:Email:cfpan@binn.cas.cn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是为落实对中组部关于王中林教授“顶尖千人及其创新团队”引进计划和开展创新研究于2012年由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联合共建的新研究单元。全所自建立以来共发表论文600多篇,其中2016年全所发表第一单位论文113篇,平均影响因子10.13。
深圳大学拥有光学工程及信息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深圳大学可拉伸电子及纳米传感器研究中心( http://sens.szu.edu.cn )依托深圳大学光电子器件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是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专家彭争春教授,团队具有从事 最前沿柔性可拉伸电子及先进纳米器件研究的丰富经验。
潘曹峰,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2001-2010年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学士、博士学位,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其后前往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从王中林教授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年回国加入北京纳米能源所,现任所长办公室主任与压电光电子学实验室负责人。主要从事低维压电半导体微纳光电功能器件研究。从材料的设计和可控制备出发,探索力光电耦合效应对压电半导体光电器件性能的调制机制,研究了从单根纳米线原型器件到由大规模纳米线阵列构成的集成器件,在新型大规模柔性阵列式压电光电子学器件的设计和集成、超高分辨率应力传感及成像、高性能传感器、生物交互和控制等领域中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在Nat. Photon., Adv. Mater., Adv.Energy Mater., Angew. Chem. Int. Edit., Nano Lett., ACS Nano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多篇,引用2700多次。并担任“纳米科技”重点专项课题、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负责人。
彭争春,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博士及博士后,任职美国Intel公司芯片工艺及检测研发部门多年,获Intel技术创新杰出贡献奖以及技术开发质量奖。2015年回国加入深圳大学,组建了“可拉伸电子及纳米传感器研究中心”,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电子学科负责人。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广东省重大科研项目等课题负责人等。兼任深圳市二维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深圳市“千人专家联合会”秘书长,深圳市南山区政协委员。主要从事基于纳米功能材料和弹性聚合物的(光)电子器件及传感系统的研究,使其不仅具有柔性电子的功能,还能伸缩、折叠及扭转,且具有自修复性能及生物兼容性,因而在生命健康监测、下一代可穿戴、机器人电子皮肤、智能假肢及增强现实等领域有巨大应用前景。发表包括Adv. Mater., ACS Nano在内的高水平期刊论文3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20余篇,获批发明专利5项。
其他须知深圳大学流动站自主招收博士后招收指南(试行)请见以下链接http://szuhr.szu.edu.cn/postDrRead.asp?nID=286
|
|